【中國塑料機械網 本站原創】“走出去”一直是國家倡導的企業發展趨勢,十八大以來,政府與企業通力合作,致力于發展化大企業,提升企業品牌形象、自身競爭力,求得戰略性發展道路。“并購”便是中國大多數企業選擇的方式之一。只是,“并購”戰略存在不小風險,許多企業在采取這項舉措后得不償失。
萬華集團,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這家原本籍籍無名的化工企業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迅速崛起,并憑借并購手段實現市場戰略版圖的擴張,躋身聚氨酯,成為我國“走出去”企業里*企業之一。對于處在轉型升級中的中國塑機企業來說,萬華集團的成功之路是值得借鑒的。
按需并購
針對并購,塑機企業應仔細分析自身、目標市場和對象的需求,結合實際情況和現實條件行動。塑機企業“走出去”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自己的生產裝置和基地,這對任何一個想要立足當地市場的企業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并購就是快速而有效的手段之一,因為此舉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獲取了豐富的技術、人才、管理和經營等資源,更提高了企業度,增強了企業競爭力。萬華明白,歐洲市場上想要與本土企業打價格戰是行不通的,價格戰的結果只有被生生拖死的份,所以在結合實際情況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下劃定了收購對象,進行并購。
革新是重點
進行并購后,塑機企業先要面對的就是雙方的內外整合,筆者將此稱為革新。革新,塑機企業并購后需要對雙方的觀念、文化等進行必要的革新,這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更是為了更好地管理。
塑機企業至少要從管理層面、財務層面和人才資源層面上考慮革新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將雙方的管理制度進行分析和比較,再結合當地文化理念將兩者進行整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并進行適當的增減,而這一切的目的旨在激活收購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此,萬華化學建立了績效考核系統,激活了寶思德化學的競爭力。
其實,在管理上,筆者認為塑機企業要建立良好的考核系統和安全管理程序等,提升工藝質量和安全水平;財務上,塑機企業需開放各種運營渠道,努力完成項目達標;人才資源上,塑機企業應積極聘用人才,培養員工技能與技術,加快員工成長速度,建立文化管理,提升新老員工對企業文化的熟悉度、認可度,建立歸屬感。
風險擔當
企業在并購時大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也就是融資風險。大量的資金輸出會使企業財務承壓大加,稍有不當就會對企業資本結構和財務杠桿造成不利影響。所以,塑機企業除了要在前期準備充足的資金外,還要積極籌措資金應對突發狀況。萬華集團在收購寶思德化學后就出現了這一問題,幸運的是,國家開發銀行和國家進出口銀行及時地給予9億歐元的貸款,使得萬華集團可以持續注資,完成企業變革。
除此之外,還有運營風險和被收購員工安置風險等。運營風險的規避在筆者看來重點在于并購前期的調查和規劃,企業應明晰自身的需求,再確立并購對象,實施并購行為,這樣才能盡可能避免雙方資源難以共享和互補,甚至出現拖累現象,萬華就是如此。對于員工安置問題,筆者認為要對兩者的生產、技術、資源、市場和文化等方面進行融合,總體布局,統一理念和目標,確保被收購企業員工的福利與待遇。
并購是個好出路,只是要理性分析,莫讓愿景迷了眼,中國塑機企業還請慎重慢行,打好技術、財政和理論基礎,扎實穩步向上爬,充分了解自身和對象企業價值與現狀,比對差異與匹配度,看準時機速戰速決,循序漸進,寧做參與者,也不要一口氣吃成胖子。
(注:本文由中國塑料機械網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