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刷屏的“洋垃圾”,是什么?
“洋垃圾”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中國對“洋垃圾”說“不”能夠帶來什么?
經過梳理可以發現,中國對“洋垃圾”說“不”,正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著中國智慧。
打開后,“洋垃圾”來了
8月6日,正午的日頭正曬,在中國南方省份福建的重要口岸——福州港口岸江陰港區,海風裹挾著熱浪襲來,一艘外國貨輪停靠在碼頭的泊位上,工人們顧不上休息,忙用岸橋將集裝箱從貨船上卸下。
這里,是中國海關限定的18個固體廢物進口口岸之一。
進口固體廢物,聽起來可能有點陌生,但如果說“洋垃圾”,大家就明白了。
“洋垃圾”是一種俗稱,廣義上,“洋垃圾”泛指所有從國外進入中國的固體廢物;狹義上,“洋垃圾”特指以夾帶、瞞報等方式輸入的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或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于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打開初期,固體廢物進口之門開啟——“洋垃圾”進來了:
彼時,迅速成長的國內制造業和建筑業需要大量塑料、金屬、紙張等原材料,經過處理的發達國家的固體廢物正好可以填補原材料的缺口,固體廢物進口由此應運而生。
在改革開放中發展迅速的廣東、浙江等省,很快成為固體廢物進口大省。早年在廣東親歷進口固體廢物貿易工作的陳秀芳向人民網記者回憶,很多制造企業對低成本原材料的需求量巨大,使得進口的固體廢物成為“香餑餑”,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固體廢物的進口量有增無減。
2018年3月17日,時任環境保護部部長(現任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說,“大概20年前,我們整個進口量(固體廢物)也就是400萬-450萬噸,20年間,固體廢物進口量增加到4500萬噸,增長得還是很快的。”
擋住“洋垃圾”,為人民群眾謀福祉
過去我國的工業基礎薄弱,處于“以環境換經濟”的發展階段,進口一些有二次利用價值的“洋垃圾”,成為當時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王永好告訴人民網記者,早期國內人均垃圾生產量比較少,環境容量能夠消化處理“洋垃圾”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國內也產生了大量的固體廢物,環境承載力有限,環境問題就顯現出來了:
一方面,“洋垃圾”囤積在我國境內,由于處理方式不當,它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明顯。焚燒產生的有害氣體會污染大氣環境,酸浸、水洗廢物會危害水體、土壤環境,直接丟棄、填埋更是加重環境負擔。
另一方面,“洋垃圾”會損害經濟結構。低端產品如果*供應,從垃圾回收企業到制造企業再到消費者,每一環都有利可圖,就無法倒逼“散亂污”企業轉型升級。
工信部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制造業已經覆蓋了標準行業中制造業大類所涉及的24個行業組、71個行業和137個子行業,成為制造業體系為完整的國家。
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需要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告別“以環境換經濟”已是必然趨勢,對“洋垃圾”說“不”迫在眉睫。
如何說“不”?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傅十和表示:“如果想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就需要政府進行環境管制。”
對于生態文明建設,中國一直在努力。
今年1月,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公布:2018年收到全國網友留言共31萬條,在網友留言關注的熱點領域中,環保排在第四位。
可見,人民群眾對于“擁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呼聲越來越高。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生態學系主任黃凌風教授認為,從實現擁有高品質生活的角度出發,我們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都要走上更高的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道路,這是生態文明的本質,是新時代的一個典型特征。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到新階段,對“洋垃圾”說“不”,尋求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是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的必然選擇。
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
如今,中國正在踐行生態文明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如今,進口固體廢物的“口子”越收越緊。
2017年7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2018年1月,我國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規,停止進口包括生活來源廢塑料等4類24種固體廢物;2018年4月起,我國又分階段將32種固體廢物調整為禁止進口。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下稱《意見》)把目標指向“力爭2020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意見》指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嚴厲打擊走私,大幅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種類和數量,力爭2020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
這成為中國堅決對“洋垃圾”說“不”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我國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規實施后,打擊力度更大。海關總署接連開展“藍天2018”“藍天2019”專項行動,對“洋垃圾”形成了高壓打擊態勢。
政策調整效果明顯。
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18年我國進口固體廢物(廢塑料、廢紙、廢金屬)的數量同比下降43.4%,其中廢塑料的進口量降幅達99.1%,僅剩5萬噸進口量。
2018年我國進口固體廢物數量下降明顯。制圖:焦艷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發布對“洋垃圾”的禁令后,多個發展中國家開始效仿。今年5月,馬來西亞宣布將把450噸進口垃圾送回日本、美國等地;6月,菲律賓堅持將69個裝有違規進口垃圾的集裝箱送回加拿大……
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世界環境保護會議上通過《控制危險廢料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下稱《巴塞爾公約》),旨在遏制越境轉移危險廢料,特別是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和轉移危險廢料。
“我們通常說,污染者付費或者產生者付費,發達國家使用了一種產品,產生了廢物,這個就應該由他們進行處理。根據《巴塞爾公約》,各國需要盡可能基于自己的設施和能力來處理固體廢物,這是上公認的原則。”清華大學/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助理主任趙娜娜說,中國積極踐行《巴塞爾公約》,
其他發展中國家對“洋垃圾”說“不”,體現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在對“洋垃圾”說“不”的同時,中國也在再生資源的發展道路上付出諸多實踐。
趙娜娜認為,從固體廢物處理的規模和產業鏈完整角度來看,由于中國長期在做回收利用的工作,所以對各種固體廢物可以實現很好的回收利用。
見證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發展歷程的陳秀芳,敏銳地抓住了轉型升級的機遇,推動形成“垃圾分類+再生資源”兩網融合的綠色全產業鏈。“中國把‘洋垃圾’的口子‘勒住’,大大促進了國內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那些雜、亂、臟、散的回收廠將會逐步被淘汰,而原來依靠進口固體廢物作為原材料的制造企業,會將視線轉向國內垃圾。”她說。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對“洋垃圾”說“不”,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舉措,能夠倒逼國內再生資源行業的轉型升級,強有力推動我國垃圾回收和循環經濟的發展,這恰恰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著中國智慧。
“我們已經發展成為*二大經濟體,需要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在提倡生命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時起到一個帶頭作用,走向新的發展階段。”黃凌風教授說。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