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于本周一簽署行政令,宣布全面審查聯邦政府限制塑料制品采購的政策,矛頭直指拜登政府制定的"2035全面淘汰一次性塑料"計劃。在簽署現場,特朗普手持紙吸管嘲諷道:"它們根本沒法用,我們正在回歸塑料時代!"
此次行動并非突發之舉。早在2019年競選期間,特朗普團隊就以每包10支15美元的價格出售印有個人品牌的可重復使用塑料吸管。此次行政令將重點推翻拜登政府兩項關鍵政策:2027年前停止聯邦食品服務、活動及包裝中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2035年實現所有聯邦機構全面禁用。
編者按
特朗普政府推動“回歸塑料”的政策逆轉,不僅與全球減塑浪潮背道而馳,更凸顯了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之間的深層矛盾。盡管塑料吸管僅是龐大塑料污染問題的一小部分,但這一政策轉變卻釋放出令人擔憂的信號:在應對全球塑料污染危機的關鍵時刻,政治立場可能凌駕于生態保護之上。國際社會正在努力推動限塑條約,而美國此舉可能削弱其在這一全球議題中的領導力。塑料污染已從海洋深處滲透至人體血液,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系統性變革,而非短視的政策搖擺。個人行動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改變仍需依賴政府、企業和國際社會的協同努力。
環保VS產業界:一場關于塑料存廢的立場對決
環保陣營強烈譴責:國際環保組織Oceana塑料運動負責人指出:"全球每分鐘就有一卡車塑料垃圾入海,特朗普卻在開歷史倒車。"數據顯示,美國日均消耗3.9億支塑料吸管,每支使用時間不足半小時,卻需200年降解。海龜保護聯盟警告,每年有超過百萬海洋生物因塑料制品死亡。
塑料產業界歡呼雀躍:塑料工業協會總裁將新政稱為"回歸塑料運動"的開端。該行業數據顯示,全球塑料年產量超4億噸,其中40%用于包裝領域。盡管90%塑料制品源自化石燃料,且生產過程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但美國作為全球三大塑料貿易國之一,制造業界正積極游說政府維持傳統塑料生產體系。
微塑料危機:從深海到血液的全域污染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顯示,塑料污染已滲透至地球每個角落:
北極冰層:每立方米海冰含1.2萬個微塑料顆粒
馬里亞納海溝:萬米深處生物體內檢出塑料成分
人體血液:77%志愿者血液樣本中發現可量化微塑料
環保專家強調,吸管僅是冰山一角。全球每年約800萬噸塑料垃圾入海,其中食品包裝、飲料瓶、購物袋等才是主要元兇。這些塑料降解產生的微塑料不僅威脅海洋生態,更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可能引發炎癥反應和細胞損傷。
國際博弈:全球限塑條約談判陷僵局
在特朗普推動"塑料復興"之際,國際社會正在就達成塑料污染治理條約而開展多方談判,如INC會議。超過100個國家主張限制原生塑料生產,但中美德三大塑料強國立場分化:
歐盟:主張2040年前全球塑料產量削減80%
美國制造商:要求延續拜登時期的"改良派"路線,側重產品再設計與回收
發展中國家:呼吁建立塑料垃圾跨境轉移賠償機制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新政可能削弱美國在國際談判中的話語權。目前全球回收率不足9%,即便加強回收體系,仍難抵消持續增長的塑料產量。聯合國警告,若不采取行動,2050年海洋塑料總量將超過魚類。
未來之路:個人選擇與系統變革的角力
在這場塑料存廢之爭中,企業行動已先行一步。星巴克、麥當勞等跨國企業早于2018年開始逐步淘汰塑料吸管,亞馬遜、沃爾瑪也將減塑納入ESG核心指標。環保組織建議消費者:
隨身攜帶可重復使用器具
支持采用植物基包裝的商家
參與社區塑料回收計劃
然而系統層面改革仍待政府主導,"當太平洋垃圾帶面積達法國的三倍時,我們需要的是政策革命,而非吸管材質的反復搖擺。"這場關于塑料未來的較量,正在政治、經濟與生態的交叉點上持續發酵。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