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產品關鍵字:
我國管線鋪設混亂局面有望得到解決
點擊次數:233 發布時間:2015-7-8
地下管線的管理混亂越來越引起各方關注,摸清地下管線家底、規范地下管線管理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管線是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擔負著能源輸送、信息傳遞、供水供暖、排澇減災、廢物排棄等重要功能。
但是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種地下管網建設不斷提速、規模不斷擴張,有限的地下空間出現了管網縱橫交錯、雜亂重疊的無序現象,因為地鐵施工、房產開發等工程建設導致的管網設施破壞的案例屢見不鮮,更嚴重的比如城市大雨內澇、管道泄漏燃爆、路面塌陷等事故,都是地下管線混亂導致的災難性后果,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秩序。
目前,我國管線鋪設這種混亂的局面有望得到解決。7月6日,記者從國家*獲悉,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標準《管線要素分類代碼與符號表達》、《管線測繪技術規程》、《管線信息系統建設技術規范》于今年6月26日經國家*批準發布。此前,《管線測量成果質量檢驗技術規程》已于2014年12月18日經國家*批準發布。
2014年6月印發的《*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今后一段時間我國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重點任務等,提出要加強城市地下管線的規劃統籌、開展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建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等,強調要開展標準規范的梳理和制修訂工作,建立完善地下管線標準體系。
管線信息是重要的基礎地理信息,對管線進行測定、采集、表達是基本測繪活動,全國2000多家地下管線測繪資質單位都將不同程度地參與到管線信息化建設工作中,這就要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地下管線信息建設與管理方面的標準化工作,促進形成標準、統一、準確的管線數據和信息系統,滿足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需要。
據國家*測繪標準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副局長李朋德介紹,管線管理的難點在于權屬復雜、多頭管理、多用共存,關鍵在于把家底摸清,全面查明管線的基礎信息現狀,并建立和完善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和專業信息系統建設。而實現管線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條件是各類信息的互聯互通,只有通過制定統一的管線信息采集、處理、質量檢驗與信息系統建設等各個方面的技術規范,明確各類管線數據的數學基礎、數據內容、精度指標、過程方法等,才能實現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域的各類管線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動態更新。
目前,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要求,各地正在加緊開展地下管線的普查工作,若缺乏統籌規劃和統一的標準作指導,不同城市之間、同一城市的不同管線主管單位之間獲取的管線信息數據各異,將為未來的管線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埋下隱患,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因此制定管線測繪技術標準、進而開展管線測繪成果的質量監督顯得非常重要,這也將進一步促進管線規劃、設計、建設與管理,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和效益。
李朋德介紹稱,國家*高度重視管線測繪標準化工作,早在2013年就啟動《管線測量成果質量檢驗技術規程》和《管線信息系統建設技術規范》編制工作,隨后又組織了《管線要素分類代碼與符號表達》和《管線測繪技術規程》的編制。
《管線要素分類代碼與符號表達》等4項標準分別由國家*測繪標準化研究所、國家*地下管線勘測工程院、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責任公司和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牽頭,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漢、重慶、廣州、深圳、廈門等十余地市近三十家單位共同參與標準的編制工作,產學研結合,編制陣容強大。
李朋德介紹稱,這一系列標準覆蓋了從管線要素分類與表達、數據獲取、成果質量檢驗到信息系統建設的全過程,明確了管線要素精細分類和統一編碼、管線要素符號表達、管線三維模型數據采集和管線信息系統建設等方面的要求,可為管線測繪工作提供系統化的標準支撐。
在李朋德看來,這一系列標準的發布意義重大:*,為管線規劃、設計、建設和普查等工作提供測繪標準支撐;第二,保障以地理信息為基礎的管線信息系統建設的統一和互聯互通;第三,推動地理信息應用服務方式和服務領域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