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產品關鍵字:
塑料機械業發展核心是技術突破
點擊次數:1656 發布時間:2009-6-6
位于浙江寧波的中國海天集團是全國乃至zui大的塑料機械生產企業,去年其銷售額達到32.8億元,占全國塑機行業總銷售額的20%以上。出乎意料的是,在談到去年的經營情況時,董事長張靜章卻提到一件"走麥城"的事:去年他們接到一份總價值達1500萬美元的電動注塑機訂單,但zui終卻放棄了,原因是其中有些技術他們還不具備,實在做不了。張靜章的話無意中觸到了整個塑機行業的軟肋---核心技術貧乏。
自主創新缺乏動力
"塑料產業鏈特殊的結構嚴重制約了塑機企業的自主創新沖動。"在談到業內自主創新的難處時,王興天教授這樣描述。塑機產品的市場在塑料加工領域,而這一領域企業過小,產能過于分散,產業集中度不高,造成市場低水平競爭。相當部分的制品企業只生產基本沒有技術含量的日用塑料制品和簡單的工業用品,并且依靠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以低價進入市場。這樣一來,大部分下游制品企業缺乏使用高技術塑機提高產品檔次的能力,只滿足于一般的加工設備。制品企業沒有需求,塑機生產企業的技術創新難以獲得市場回應,塑機企業的創新沖動自然會受到很大抑制。國內塑機企業海天集團董事長張靜章說,海天集團一直在跟蹤*技術,并通過引進消化*培育自己的核心技術。而國內其他的一些企業干脆就緊跟海天集團,形成一種"海天看外國,國內看海天"的畸形技術發展格局,導致國內塑機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吳大明教授列舉了一系列需要核心技術為支撐的塑機產品:精密注塑機、一步法注拉吹機組、大口徑實壁管和波紋管生產線、雙螺桿混煉造粒設備等。這些產品都需要核心技術的突破。但國內很少有企業生產。令人稍感欣慰的是,隨著市場的發展,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塑機企業開始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海天集團剛剛開發成功的二板注塑機,可大大節省鋼材;中科院長春應化所與內蒙古蒙西*集團公司合作研究的世界上首條年產3000噸二氧化碳共聚物生產線,解決了二氧化碳與環氧化物本體共聚合中的傳質、傳熱、分離難題;陜西秦川塑料機械廠投資近千萬元開發出6層共擠中空成型機,使其成為*三家能生產該產品的企業……
長期走仿制之路
"塑機是整個塑料產業中zui能體現核心技術價值的領域,但在這個領域,我們幾乎不擁有重要的核心技術。"全國的塑機技術專家、北京化工大學教授王興天如是說。恰好有一組數據成了他這番話的佐證:2003年,我國塑機出口量達到1.08萬套,價值48.21億美元。同時進口塑機2.14萬套,價值325.51億美元。也就是說,進口產品以不到兩倍的數量獲得了6.75倍的價值。 技術的自主創新包括兩方面:一是原創,也就是核心技術的創新;二是繼承性創新,也就是局部的技術創新,zui關鍵的是開發核心技術。據長期研究中國塑機產業發展的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吳大明介紹,長期以來,我國的塑機產品主要走仿制的路子,絕大部分企業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塑機業內有一種說法,國產塑機產品如果抽掉進口的關鍵部件和核心技術,剩下的就只是一堆鋼材。 按說,競爭激烈的塑機產業應該是技術含量很高的領域。但是,國內很多塑機企業走的卻是一條以量取勝的路子,把技術創新撇在了一邊。日本的日精公司并不是世界上技術的塑機企業,但他們卻設有5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工程師占員工總人數的46.1%,擁有的技術達1470項。再看國內,寧波海太集團是國內以技術見長、位居塑機名的企業,但他們也只擁有18項技術,zui關鍵的發明只有3項。
核心技術突破難,但必須做。這是塑機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業內人士的共識。